中公教育正在啃下职业教育这块硬骨头

来源:钛媒体

2024-01-05 14:23:36

去年6月中旬,石文婷正式前往百度山西太原的数据基地实习,实习的方向恰好是其所学的UI设计。但入职大厂的她却并名校毕业,而是在中考后去了太原大昌职业高中,学习网页美术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是,该专业由大昌职业高中与中公教育的共同创办,文化课由学校的老师负责教授,但专业性更强的内容则由中公教育派遣的老师授课。

“专业课的学习为自己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实习的时候,领导交代的一些任务,用课堂上学的内容基本上都可以解决。”石文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

据了解,石文婷实习所在的百度数据基地,是中公教育的合作企业。从学校到企业,中公教育作为机构在授予知识的时候,也帮学生们找到了对口的实习机会。

石文婷这样的学生并非是个例。近几年,传统教育机构都在面临着转型,职业教育不仅仅贴合国家政策,市场前景广阔,更给了机构一个转型的出口,与此同时,也为无数学子的就业指导提供了方向。而在几年的摸索中,中公教育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了一些方法与新路径。

人才荒与就业难,我国正面临产教脱钩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大众印象里一直都是学历教育的替补或者叫兜底。害怕学历歧视,就业受限,一直使职业教育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加上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各种乱象,如升学机制不畅通、办学投入不足、社会观念僵式等问题,使职业教育又被蒙上一层阴影。

但事实上,我国社会上的学术型人才相对饱和,反而是技能人才是需求量大、缺口较大。据统计,我国目前职业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已经达到了2000多万;除了职业技术人才稀缺,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更是亟待培养。现阶段,我国职业技能人才已经超过了2亿人,然而,高技能人才仅有5000万人,和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

可见,当下市场面临的人才荒与就业难的双重窘境,反映出的是我国在制造业人才培育上陷入了困局,这是产教脱钩的表现。

对此,学校教育应当与企业需求融合,职业学校根据企业需求积极开办相关专业,与企业联合培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

为了推进产教融合,政策层面开始接连对职业教育赋能,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

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资助以训稳岗,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

实际上,作为职业教育的先锋选手,早在前几年,中公教育就在围绕就业生态圈,布局职业教育领域。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合适的转型出口,迎接公司的,更是一片广阔的蓝海市场与发展机遇。

根据国联证券测算,2021年由民办中职、民办大专、民办职业本科组成的民办学历职业教育市场规模为2232亿元,预计2031年增长至6662亿元,十年增长空间为3倍,十年CAGR超10%。

根据沙利文研究也显示,中国职业教育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6045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 871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9.6%,增速明显;预计未来中国职业教育市场将于2024年突破万亿规模,并于2027年达到12681亿元,自2022年至2027年的五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7.8%。

不难预见,在政策需求、市场需求和个人成长需求的共同推动下,职业教育很可能在未来的10年发生巨大的变化,不仅民营企业和资金会加速入场,政策和经费也会得到支持。而目前职业教育的大部分细分赛道尚未形成绝对龙头,未来行业格局有望迎来加速分化。

这些年,中公教育做了什么?

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支撑,产教融合是解决当下中国制造业人才困境的一把关键钥匙。中公教育二十多年来,一直坚定走产教融合之路,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而从其近年的发力情况看,从共建专业,共建学院,到合作办学,公司的产教融合之路正在进行不断升级。

一直以来,国内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偏标准化,在课程的设置上千篇一律,且存在重虚拟经济、轻实体经济的倾向,以汽车行业人才培养为例,企业需要的成熟一线技术员工越来越难招,刻板化的培养模式下刚毕业的年轻人又因技能的缺位,不能直接胜任相关岗位,投简历找工作时频频碰壁。

这个时候,就需要职业机构辅助学校根据专业的特色开展具体的课程设置,从而更新院校对学生的具体培养体系。由于中公教育一直立足于职业教育市场,对市场动态,企业的需求都能够敏锐地捕捉察觉。

比如,在共建专业的过程中,中公教育负责将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实训、就业推荐服务等人才培养体系引入学校。此外,公司还将为共建专业学生设置“中公企业奖学金”,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保障。

在此基础上,中公教育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形式也有所升级,从共建专业开始走向共建学院,进一步丰富产教融合的模式。

去年1月,中公教育与四川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智能航空产业学院,为西南地区航空产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根据协议显示,智能航空产业学院拟包含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技术、智能机电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交通运输、飞行技术、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工程(机务方向)、飞行器动力工程(机务方向)、民航空中安全保卫、航空发动机装配、航空发动机维修、航空物流管理等专业和内容,形成了以航空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学科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此次的合作内容不仅仅在专业课程上,二者还将搭建师资培训交流平台,从而提升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与科研水平,提高行业企业人员的理论水平。此外还可互聘对方高级人才担任兼职教授、专家或人才培养导师。

除了上述案例之外,中公教育在全国多地都开展了产教融合的项目。截至2022年3月,公司在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河南、山西等地与多所本科、大专、中专学校开展合作。可以说,产教融合路径正成为中公教育职教转型的重要抓手之一。

产教融合,塑造教育新模式

记者了解到,基于前几年的布局和经验,如今,中公教育正在尝试与地方政府在共建院校上展开合作。接入中公服务体系的院校,能够在教学、教研、教务、招生、实习实训、就业等方面共享资源,从而实施全面、有效和集中的管理职能,全面提升报到率、就业率、学习体验。

在课程开发上,通过总部设立教研中心,集中课程开发和师资培训,及时跟进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在招生上,设立覆盖全国的统一招生网络,在就业服务上和学生发展,通过接入中公教育原有资源,让学生充分享受职业规划、招录考试服务、升学、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等发展机会等等。今年12月,中公教育刚刚与山东水泊梁山城建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未来,公司将在梁山县展开共建院校试点。

在种种实践中,中公教育业也总结出一些成熟经验。例如,在专业构建上,由于中公教育对经济转型与产业变革的感知能力较强,使得与中公合作的学校能够先于其他院校感受到“春江水暖”。目前,中公教育在直播AR、VR智能机器人等热门领域均有所布局,培养适合行业发展的技术型人才。

此外,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中公教育还探索出“订单式培养”等合作培养新模式。如今,中公教育与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和全媒体广告策划营销专业、和山西同文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和开封市信息工程学校共建的网络营销和软件测试专业、与株州轨道交通职业技术学校共建电子商务专业,都已成为各自学院的特色。

更重要的是,中公教育通过不断布局职业教育等方向,在积极开拓更多受众群体的同时,也避免了单一板块经营风险,此外,产教融合还能为公司的主业发展进一步赋能。例如,学生在完成职业院校的学习后,毕业后可以选择就业或升学,如果面临升学,中公教育也有对应的培养方案等帮助学生提升学历,从而促进主业发展。

总得来说,我国教育机构身处在高速增长赛道的转折点上,大部分企业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对于中公教育这种转型期的企业来说,则另辟赛道,以产教融合开启全新发力点,入局琢磨如何解决行业痛点。而经过多年的尝试后,从共建专业、共建学院到合作办学,中公教育的产教融合的模式在慢慢跑通,新路径也逐渐得到验证。

原标题:中公教育正在啃下职业教育这块硬骨头

文章来源:https://www.tmtpost.com/6856906.html

 相关推荐

预约免费试听课
课程资料、活动优惠领取通道
返回顶部